碳酸酐酶抑制剂
1.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在近曲小管阻断碳酸氢钠的重吸收而起作用。因此,长期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可导致高氯血性代谢性酸中度,此时尿pH增加,尿枸橼酸盐减低。乙酰唑胺用于青光眼患者(降低房水的流动)和登山者(碳酸氢盐尿和代谢性酸中毒增加换气和动脉氧合)。长期应用乙酰唑胺,由于出现上述代谢变化,导致磷酸钙结石形成的危险增加。
2.托吡酯(topiramate)是一种有效的抗癫口药物。Wilner等研究发现服用托吡酯的患者中1.5%发生泌尿系结石,原因可能是托吡酯抑制了碳酸酐酶的同工酶。Kuo等也报告2例托吡酯引起的泌尿系结石。假设托吡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继发引起低枸橼酸尿和碱性尿,所以形成磷酸钙结石。预防措施包括大量饮水、限钠及口服枸橼酸盐制剂。此外,长期口服托吡酯的患者需要进行骨密度测定,以早期发现继发于酸缓冲的骨钙丢失。
3.唑尼沙胺(zonisamide)是一种抗癫口药物,属于磺胺类药物,同时也有弱的碳酸酐酶活性。最初研究发现,4%的患者发生‘肾结石。Kubota等发现服用唑尼沙胺的患者出现碱性尿、高钙尿和磷酸钙结石。所有患者中,停用唑尼沙胺并给予相应治疗,泌尿系结石可被溶解。
碳酸酐酶抑制剂 2012-4-1 本文被阅读 2667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