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与性别
(一)年龄分布
尿石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发病年龄高峰在25~40岁之间。从年龄分布来看,男性尿石症的发病年龄呈单峰分布,高峰年龄在30~50岁;而女性患者有2个发病年龄高峰;25~40岁和50~65岁,女性患者出现第2个高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和雌激素减少,导致骨钙的重吸收增加,引起高钙尿症,以及尿液中的枸橼酸排泄减少有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尿石症患者的发病年龄有逐渐增大以及集中化的趋势。其中,30~50岁为尿石症的高危人群,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的劳动体力消耗大、体内内环境及性激素的分泌代谢旺盛、出汗多、饮水少等成石因素增多有关。此外,50~70岁及20~30岁为中等层次发病的年龄区段,<20岁及>70岁的年龄区段发病率较低。上下尿路结石患者的年龄分布曲线也不同,上尿路结石患者的年龄分布存在年龄集中化分布现象,而下尿路结石患者没有此特征。
我国尿石症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峰是21~50岁,该年龄段患者占尿石症患者总数的67.70%~89.62%。儿童尿石症患者占全部尿石症患者的2.00%~3.00%,占同期小儿外科住院病人总数的3.00%左右。儿童尿石症以下尿路结石多见,发病年龄高峰在4岁以下,而上尿路结石患者无明显的年龄差异。据报告近几十年来,我国小儿上尿路结石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下尿路结石的发病率急剧下降,但总的发病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近几十年来,我国儿童饮食结构正在不断地变化,以及很多代谢性疾病尤其是先天性疾病已经早期得到正确的治疗有关。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尿石症的发病率为2.00%,50岁以上的尿石症患者占同期尿石症患者总数的3.40%~22.39%。老年尿石症患者多见于男性,以膀胱结石为主,多与男性前列腺增生导致下尿路梗阻有关。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不断提高,老年尿石症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另外,近几十年来,我国尿石症患者的年龄构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中壮年尿石症患者逐渐增多,而小儿尿石症患者明显地减少。
(二)性别分布
众所周知,尿石症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无论是上尿路结石还是下尿路结石,都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一般来说,在多数国家中,尿石症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3):1。在没有明显代谢紊乱或者泌尿系统异常的特发性尿石症患者中,男女性别发病率的差异高达(4~5):1。男女两性尿石症在好发部位和尿石症的成分上也是不同的。其中,上尿路结石以男性患者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4):1。下尿路结石几乎全为男性患者,尤其以男童多见,男性老年人次之,女性的下尿路结石患者罕见。草酸钙结石多见于男性患者,磷酸钙结石多见于女性患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尿石症的发病率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其性别分布有如下特点:
1、性别差异 男性尿石症患者普遍多于女性。我国尿石症患者男女性别比例最高为浙江省,达14.90:1,最低为广东省佛山地区,为1.Ol:l(表1—2)。男性尿石症除了整体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之外,在每一个年龄阶段也都高于女性。目前认为,男性比女性尿石症发病率高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男女尿路解剖结构不同;②男女两性的生活饮食习惯(饮食量和饮食成分)以及工作环境有差异;③雄激素有增加草酸形成的作用,而雌激素能够增加尿液中枸橼酸的排泄。同时,雌激素还可以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活性,降低血钙和尿钙的浓度。孕激素也有同样的作用,但不如雌激素明显;④孕妇的尿液中保护性胶体增多。
2.不同部位的性别差异上尿路结石患者男女比例相近或男性稍多于女性,而下尿路结石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表1-3)。
3.性别差异趋势患者的性别差异逐渐减少。金锦俊报告,60年代吉林省延边市男女尿石症患者的比例为9.46:1,80年代下降为2.82:1。银春芬报告,197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男女尿石症患者的比例为7.87:1,到1986年下降为2.72:1。广东省东莞地区50年代男女尿石症患者的比例是11.00:1,70年代是3.50:1,80年代已下降至1.30:1。贵州省和甘肃省的报告亦大致相同,呈现出女性尿石症患者发病率逐渐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女性尿石症患者增多的原因可能与女性泌尿道感染的增加、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4.城乡差异尿石症患者的男女性别差异在城市和农村中的表现也不同。在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城市中,男女尿石症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00~8.40):1,而在农村为(17.70~18.OO):1。男性农村人口的尿石症发病人数明显比女性多这种差别可能与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以及饮食习惯有关。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 气候因素